最近有些煩躁,總想發火
感覺提不起精神,工作總是分心
最近心里頭難受,身體也覺得不太舒服
像這樣的感受可能每個人都有過,這可能是一些心理異常的表現。那你知道心理健康如何影響身體健康嗎,又有哪些生活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嗎?
當前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較低,缺乏對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、有效性的認識,制約了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和利用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、重視精神心理疾病,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組織專家編制了“心理健康素養十條(2018年版)”,以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,減緩心理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。
第七條
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,要多了解,多尊重,科學引導
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、認知、語言、情緒、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,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。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,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、水平、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。
養育者需了解兒童發展特點,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,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。越是早期的發展階段,對一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就越大。如果兒童的壓力過大、缺乏運動、缺乏社交,將不利于大腦發育,阻礙心理成長。
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。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,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。懲罰是短期有效但長遠有害的管教方式。比獎懲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,科學引導。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、反思和成長。養育者要把握好尺度,既要支持引導,又不要急于干預。
在兒童發展中,有些“問題”其實是常見的過程,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。養育者有時可能會夸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,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,或向專業人員求助。
第八條
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,多用腦,多接觸社會
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,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愈效果,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重要。
老年癡呆主要癥狀包括: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、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、難以做出決策、言語表達出現困難、性格發生變化等。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。
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。老年人要多運動、多用腦、多參與社會交往,包括: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、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、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、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。
第九條
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不歧視,不排斥
人們對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對疾病的不了解。
實際上,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,可以緩解乃至康復。因此,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,癥狀得到控制后,可以承擔家庭功能、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。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,是不必要的,也是不恰當的,會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。對于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,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和康復。
第十條
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,不逃避,不消極
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,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,但弊大于利,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。例如,吸煙、飲酒、過度購物、沉迷游戲等方式。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,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。
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,維護心身健康。
第一,調整自己的想法。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;根據客觀現實,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。
第二,積極尋求人際支持。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,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。
第三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采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。
判斷什么是科學的減壓方式,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,是否有利于長遠的心身健康。
來源:高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